微信快讯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微信快讯

【第521期】吴志立国画作品欣赏

点击数:11652017-06-30 16:24:35



   

吴志立:湖南湘阴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工笔画学会理事。长沙市美协国画艺委会主任。长期从事美编工作和中国画的创作,尤其是主题性历史画的创作。现为长沙晚报主任编辑。


●2004年10月,中国画《不朽之年》参加第十届全国美展。

●2006年6月,参加第六届全国工笔画展,作品被编入《第六届全国工笔画展作品集》。

●2006年10月,中国画作品《荷塘月色》获湖南群星奖金奖。

●2007年8月,中国画作品《红土雪》参加纪念建军80周年全国美展。作品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美术作品集》。

●2008年11月,中国画《莲阵》参加2008“艺术湖南·湖南省美术精品展,作品在《美术》杂志2008年11期上登载,同时《美术报》2008年12月30日也登载了该作。

●2008年12月,中国画《莲阵·古韵》湖南省第二届花鸟画作品展获金奖

●2009年10月,国画《力拔山兮》入选“第七届全国体育美展”作品编入有关的作品集。

●2010年11月,中国画作品《莲阵·月色》首届湖南工笔画探索展,获金奖。

●2009年12月,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2011年中国画《长沙抢米风潮》参加”纪念辛亥革100周年全国美展”

●2011年5月,中国画《歌未尽,东方白》参加“当惊世界殊·毛泽东诗词画意·中国画作品展”(毛泽东文学院)

●2011年10月开始的现在,中国画《长沙抢米风潮》入选“湖南百年”美术创作工程。

●中国画《好一群湖南人》(2米高9米长)参加《湖南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获银奖,进京后影响很好。


                                                                           













残荷之韵

——品志立君残荷工笔画系列

刘先根


       志立君,本名吴志立,职业美编,长沙晚报社主任编辑;除此之外,他还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工笔画学会理事,长沙市美协国画艺委会主任。长期从事美编工作和中国画的创作,尤其是主题性历史画的创作。

        志立君乃吾同事兼挚友。10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接触的频繁,彼此了解也日渐深厚。中午一般在单位吃饭,临近午餐,电话三五同事好友,常到浏阳蒸菜馆或者附近其他小餐馆解决肚子问题。无特殊情况,志立一般如约而至。餐叙之时,几瓶小酒,数碟小菜,自得其乐。除此之外,基本上是听志立君神吹海侃,历史、艺术、哲学、人生、文学无所不及。常惊异其博闻强记,妙语连珠,特别是其对绘画和书法等艺术的妙评妙悟,令人叹服。几杯小酒下肚,云里雾里之时,居然敢说办过“策神培训班”还自命为汪涵之“师”。正当众人津津有味地听他把故事讲完时,他却来一句“纯属虚构”。

      “策神”乃嘴上之功。志立君的真正功夫在笔头:画笔、毛笔是他业余立足画坛、书坛的锐利“兵器”。他在传承中国绘画技法的同时,致力于在美术创作上注重文化理念的构建,注重传统精神的现代表达,注重视觉境界的当代营造。
       “纯真的艺术是虚构的童话,它源于童年的经验与梦想。”在志立的绘画作品中,有着许多怀旧的情节,总是潜意识地表现对过去美好东西的朦胧回忆,尤其以他的残荷工笔画系列作品为代表。2003年前,吴志立没有一张严格意义上的工笔画创作,直到2004年10月在浙江杭州举行的“第十届全国美展”展厅上出现了吴志立的中国画《不朽之年》时,人们才知道他的中国画不错。《不朽之年》原名《不朽之莲》,画面充斥着在蒙蒙水雾下枯死残破的莲蓬,画面呈深褐色沧桑古旧的历史,难怪组织者要改名为《不朽之年》。据评者说初看是写意画,细看才是工笔画。志立却说,用工笔画的方法营造出了写意画的效果,应该归于工笔画。这也是他以后在工笔画创作道路上探索追求的一个目标。在《不朽之年》、《叩问先贤·爱莲说》以及《莲阵·月色》等以残荷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系列作品里,他进行了某种意义上的先锋试验,即先在熟宣纸上泼彩,再用没骨法画荷杆与莲蓬,并用积墨托染制造出生宣纸的湿润厚重效果,在精细处用传统的工笔画勾线、填色。在厚重中掺杂着轻松,使画面气韵生动。特别在《叩问先贤·爱莲说》一画中,他将周敦颐的头像置于残荷之中,在暗香浮动中赋予残荷出淤泥而不染的特质。同时也用想叩问的方式来表达他对传统文化的膜拜与反思。


      在志立的残荷系列工笔画中,我们看到了残荷的空灵,看到了它彰显出的是一种不粘不滞的境界,并潜藏着未来的生命情趣。看志立的残荷,你会体味到画家内心深处所具备的淡泊与洁净的精神,同时又呈现自然生命的况味。所以说,残荷系列这种空灵的境界既表达了艺术的生命境界,也开启了人们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志立的画作与其说是从洁净空灵的心灵世界里呈现,不如说是从人的心源本性中妙悟而得。正如恽南田在《题洁庵图》中所说:“谛视斯境,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洁庵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其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恽南田在这里道出了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的最高精神和旨归。他所讲“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即谓灵的境界。这种境界超凡脱俗,已非人间所有。它超然于时空,从而达到一种永恒的灵的境界。
 

      不难理解志立对残荷的钟爱,对莲蓬的钟情。因为1969年1月,志立就降生在湘江与洞庭湖交汇的濠河口以北八里的河堤上的一个农民家庭。湘阴对于志立来说,影响是骨子里的。志立老家距县城隔河仅两公里,修桥之前有木筏和轮渡过河,河堤上杨柳依依,垸内稻田碧绿平整,还有宽阔的鹤龙湖,莲藕水鸭,一派湖光秀色。这些都为志立后来的工笔画创作提供了雾气和水的神韵,特别是他一度钟情的莲蓬。

        志立不仅才情、诗情俱佳,而且特别注重传统文化在生活的积累与运用。我想,他的一幅成功作品的背后往往是由一片由文学和历史、哲学修养而堆垒而成的精神荷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片精神荷塘比他的绘画作品更宽阔更引人入胜。2009年国庆,志立应邀参加湘阴县组织的书画展时,受到礼遇。颇为畅快,于是赋诗一首,名曰《七律·到湘阴》:“蟹鱼肥时秋色滟,香飘衣锦畅如春。古渡迎朋烟波渺,宏文煮酒柳色新。戏语舟中飞戏语,湘阴垄上话乡音。莫道鹤龙湖底浅,远浦登台啸古今。”从中可以窥见志立的内心追求。我想,志立对工笔画的自信应该来自于他对传统文化的自信。

         这么多年,我一直看好志立,不仅在于他的人品、学养和修为,更在于他紧张的工作之余,一直笔耕不辍,日渐勤勉以及对绘画那种天然的灵气和特质。2010年冬,在齐白石纪念馆,一组《《莲阵·月色》使“湖南首届工笔画探索展”增添了诸多亮丽的色彩,志立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觉面貌得到了评委的肯定和观众的赞叹。评委们以“金奖”的方式褒扬了志立在湖南工笔画探索中的贡献和意义。湖南师大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美术理论家滕小松在《湘楚姿态——在工笔画的现代进程中》一文中就对志立的作品进行了定位。在“多元拓展:湖南工笔画的当下状态”的一个章节中,滕小松博士特别指出:“……还有一批年轻画家(唐开荣、曹静、唐范林、吴志立……)他们的语言方式和视觉图式昭示了许多新的走势。我们期待着更激进的身影融入到中国工笔画的现代进程之中……”我想,志立的牛刀小试和锋芒初露是更大成功的开始。就像一支开弓的箭,一切都会在前进中飞向更远。假以时日,他一定会成用更为精彩的作品来证明这种探索的意义,来确立语言方式和视觉图式的崭新走势。

         志立在工笔画上的初步成功来源于湖南师大美院的学习,因此,他和湖南师大美院的老师有着深厚的感情,保持者密切的联系。且有书信和诗词往来,姜松荣老师就是其中之一,姜老师曾有诗云:“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徐黄成旧梦,丹青看今人。”(徐黄指宋代两位著名的工笔画家徐熙和黄荃)志立君当即赋诗一首回敬,诗曰:“羞言年少负轻狂,左家垅上慕徐黄。五岳八荒寻神技,三矾九染课古方。源由工致常蕴秀,道至精微始尊王。不辞长做丹青客,从容提笔付心香。”

           “丹青看今人”,我想既是老师的期望,更是大家的期待!

       (刘先根,长沙晚报高级编辑,四次中国新闻奖获得者,著名新闻理论家)

【责任编辑:(Top) 返回页面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