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522018-03-16 14:51:47
艺术简介
周宗岱,原籍湘潭县,1937年出生于长沙市。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1956年,调湘潭县文化馆任美术干部。1957年,有四件作品在省第一届美展展出。曾任湘潭市文化局副局长,湘潭市文联副主席。1979年后,展出、发表书画作品及论文、散文甚多,出版了理论专著《美辨》。2004年获《国画家》艺术创作奖和艺术研究奖。2007年,山水画获《齐白石奖》铜奖,论文获优秀奖。10月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个人画展(国家画院、湖南省文联共同主办)。2013年,入选“湖南省文艺人才扶持三百工程”。2013年,被湘潭市政府评选为“湘潭市首届文化名人”。现为中国书协会员、中国美协会员。
图文欣赏
我所认识的美术界朋友不可谓不多,佼佼者亦众,但论功底之全面造诣,有如周宗岱者,实在不多。他有深厚的艺术史修养,严谨的美学思辨训练,一流的文字表达能力,西画素描和色彩的基本功,数十年书法、篆刻的钻研。就像一个明识远图的建筑师,他不慌不忙地,日积月累地,准备好了基石、砖瓦、梁柱,一幢伟大的屋宇,假以时日,就会落成。
在暌违近三十年后,甲午岁尾的一个寒夜,我从北京来到周宗岱位于湘潭郊外的画室,把他这几十年画的精品花鸟和山水,饱饱地看了个够。看得我心花怒放,看得我狂呼大叫,看得我额头出汗。真的是好哇!就像好久没吃过正宗湘菜,回到家乡第一餐,一定辣个通身汗透一样,这个寒夜观画,让我过瘾。
从龚贤到黄宾虹,这就是周宗岱耳顺之后的觉悟。他没有走捷径,一朝便入如来境,不是顿门,而是循序渐进的渐门,次第修行。先精谨,再华滋;先坚实,再纷呈;先沉厚,再浑厚;先有法,再无法。
我们今天看到的周宗岱山水画的面貌,点染勾勒,全部中锋用笔,线条方正如屈铁,力道遒劲,支撑起一幅画的骨体,无一笔促弱纤薄,真力弥满,积健为雄,无儿女态,亦无江湖气,不忸怩,也不霸悍;有书卷气,也有烟火味,没有故作高蹈的冷逸姿态,更无取媚时俗的市井气息。
他作画坚守雅操,坚持“古之学者为己”的艺术态度,一笔一划,一丘一壑,一枝一叶,皆发为心声,认定其为人品的真实写照,不欺心,也不欺世。所以,他的山水画,有一股堂堂正正的君子气象。
王国维于“崇高”和“优美”两大美学范畴之外,别立一格,谓之“古雅”。周宗岱近来所作山水,当得起“古雅”二字。“古雅”实际上是一种格调,它需要风骨的支撑,也需要学养的涵泳,是宾虹老人一再强调的“纯全内美”,“是作者品节、学问、胸襟、境遇,包涵甚广。”周宗岱的山水画,已经包涵这一切。
他的花鸟画总有几根粗犷的直线贯穿画面,就像盖房子的梁柱,所以他的花鸟画有一种建筑的结构感。在这个用浓墨、有时甚至是焦黑支撑起来的梁柱间,他会把花朵画成摄影中的特写那样放大,直扑眼眉,有时候一朵花就把一张四平尺的斗方全占满了。这就使得他的花都很抢眼,也很招摇,一点也不讲究含蓄,绝对是生命的怒放,轰轰烈烈,照眼惊心!偌大一朵花突至前景,逼近眼帘,当然色彩就要达到饱满、响亮、艳丽的极致,不如此就不能用其饱涨的构图相匹配。
于是,周宗岱以其学水彩、油画的基础,搞出了这种“浓墨重彩”的花鸟画。
中国传统绘画中那些非常高妙的主张和实践,与20世纪以来的西方现代艺术有许多契合之处。在传统绘画中发掘所谓的“现代性”,那种被历史语境遮蔽了的精彩部分,从而使中国画实现“现代性突围”,就成为许多画家或自觉或不自觉的努力。在花鸟画领域,湖南的齐白石、王憨山、易图境、周宗岱,就是很有典型性的四位画家。
易图境和周宗岱的路径更相近些,他们都消解了花鸟画的文学性、书法性,满密的构图更具现代感,更浓的墨与更艳的色,包括用扫笔留白来表现光影效果,用环境色来强化色调,用对比色来加强效果,都比齐白石和王憨山走得更远。
环顾中国,一百年以来,好像也只有这四位湖南画家在花鸟画的现代性上走得最远,彼此之间也靠得最近。在他们身上,最顽强的保守性和最大胆的革命性,总是充满张力的结合在一起;最原始的生命力与最高雅的文化感,也总是充满张力的扭结在一起;很土,很民粹,但又很洋,很现代。很农民,又很文人。很生活,又很文气。
这是很有趣的艺术现象,值得深入研究。
我个人认为,这是湖南人身上的生命力在艺术上的爆发。不爆发于人物画,也不爆发于山水画,而是爆发于更容易抒泻怀抱与性灵、更主观更语言感的大写意花鸟画,是有原因的。
搞清楚、弄明白了个中原因,就能懂得湖南人了。
(本文系作者为《周宗岱作品集》所撰序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