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天地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文学天地

彭崇谷《中华诗词与民族伟业》

点击数:8162017-04-17 16:56:50


 彭崇谷,1954年生,著名诗人、赋作家、书法家、画家。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顾问、湖南省诗词协会会长、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湖南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导师、湖南省企业文化促进会执行会长、湖南省湘江书画院特邀顾问。其诗词联赋书法大气磅礴,激情奔放。其作品先后被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人民美术报、国际日报、香港大公报、中国作家、名作欣赏等国内外40余种报纸,专业书籍杂志刊登。已出版诗集和书法专辑四本。全国有长白山、衡山等30余处名川大山有他的诗、赋、联、词书法刻石立碑。他撰文《三江源赋》被编进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湘江赋》及十二生肖书法被中华书局编入《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他的画清秀简练,构图别致,立意超凡脱俗,境界高远,充满诗情雅趣。其书法雄浑而刚劲、灵动而神飞,十二生肖书法形神兼备,为千古绝笔,已在新闻出版局登记版权,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赛而获奖。文化部为他出版书法个人专辑,并聘为特邀艺术家。


中华诗词与民族伟业

文/彭崇谷


坚持对道路、制度、理论、文化的自信,这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实现中国梦的一项伟大战略决策。其中文化自信是基础。 中华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学的最高成就,在第六次全国文代会上,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明确指出:"中华民族,是以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为人类文明画廊增加辉煌的民族。无比丰厚的精神遗产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巨大宝藏"。我们坚持文化自信毫无疑义应坚持对中华古典传统诗词的自信。过去人们普遍认为诗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甚至认为写诗填词仅是文人的一种闲情逸兴或附庸风雅。当我们对影响中华文明历史进程的各种物资、精神因素作一个简单的比较分析,这种认识还过于浅薄。中华诗词是中华文明最强大的精神力量。它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以至取得今天这辉煌成就作出了巨大的甚至是无与伦比的贡献。我曾作诗一首概说中华诗词的这种巨大作用:短言朗朗妙神思,雄占文坛桂冠持。文治武功一咏就,中华伟业半于诗。

中华诗词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这里说的中华诗词是指产生于我国古代,直到1916年“五四运动”以前的各种体裁的诗歌,或曰旧体诗词或古代经典诗词。什么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为民族成员共同认同并自觉遵循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心理状态,是由自然人和文化意识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精神。当我们的先祖们逐步缺离蒙昧状态并日渐趋于成熟时,便会产生某种民族情感。正如民族学家庄泽宣、陈学询先生所论述的,这种独特的民族意识的形成即意味着民族精神的产生。      

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的先祖们在那征服恶劣自然环境以图生存的集体劳作中产生的。当处于蛮荒时代的人类祖先们为了战胜极其艰险的自然环境,他们成群结队地扛着粗大的木头,发出震天动地的号子声时,人类就产生了第一个文学婴儿,也是第一个承载着民族精神的文明载体——诗歌。《谁南子》《道应训》记载“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就是远处于蛮荒原始状态的诗歌。所以中华诗词是中华文明的最久远的主要承载者。在散文、小说、戏剧、宗教礼义、法律制度等各种精神文明载体及城市村镇、交通道路、生产工具等各种物质文明。载体产生之前,中华诗歌早就产生了。正是在远古时代先祖们流传的这些诗歌中就有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萌芽。我们先看产生于四千多年以前神农时代的远古诗歌《蜡辞》,这首诗是这么写的:“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诗的大意是,风雨不要作恶,泥土返回它的原处。河水不要泛监,回到它的沟壑。昆虫不要繁殖成灾。野草丛木回到山川中去,不要生长在农田里。这诗的内容是原始农业时代神农氏于十二月祭拜天地的祷告祝愿之歌,此诗体现了原始先民改变自然,战胜自然灾害的奋斗精神。再看唐尧时代遗传下来的《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是远古先民一边做着击壤游戏,一边咏唱的一首诗。这诗前四句描述了当时先民的劳作 、休息,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最后一句抒发情感:“帝力于我何有哉!意即我这么安闲自在,何必再向往帝王的力量?帝王的权力对我有什么用?从而反映了当时人民对帝王权力的蔑视,对自我力量的充分肯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先民们自强不息的精神。上述说明,在其它承载文明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没有产生或成熟前,在漫长的远古时代体现中华精神的文明载体主要是诗歌,其它载体因其自身发展尚处于萌芽状态故体现出的中华精神是微乎其微的。随着历史的进步,先人们的各种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越来越增多。

中华民族精神经过先祖们的挖掘、总结提升愈发完善丰富。当中华文明发展到今天,作为中华文化灵魂之集中反映的中华民族精神已是博大精深。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对祖国对民族忠心耿耿的爱国精神;关心民众疾苦.心系苍生的民本情怀;不畏邪恶,顽强坚韧的斗争精神;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的进取态度:注重内省,追求高洁的思想境界,坚持真理,维护正义的浩然正气;务实笃行,勤劳俭朴的思想作风等。那么,中华民族的这种伟大精神是通过哪些途径体现出来的呢?或者说体现这种伟大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什么呢?毫无疑义,最直接体现民族精神的是历代炎黄子孙战胜自然、改造社会,尤其是在抵抗外族入侵的伟大斗争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英武气概。从精神文明领域看,文学中的散文,小说,绘 画、音乐,武蹈等艺术形式,都缊含着不同程度的民族精神,但它们的体现如小说散文等是零碎分散的,即它们要通过很长的文字甚至长篇巨著才能表达,舞蹈雕塑绘画等很大程度是转弯抹角即典折的。能把中华民族精神直接了当集中表达并使之响彻云霄的黄钟大吕,就是中华古典传统诗词。中华传统诗词以清晰精炼的语言抑扬顿挫的声韵高度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诗词的主旋律。我们先看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战国时期的屈原(公元前340年至前278年)及其创作的《离骚》,屈原作为楚国贵族,为了实现由楚国统一中国的理想,提出了一系列内政外交的治国方略。但由于楚王昏庸,邪恶得势,他两次被逐出朝廷。正是在放逐期间这种极其艰难的环境下,他写出了被鲁迅称之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的《离骚》这一伟大诗作。在诗中,他抒发了自己对楚国美好理想的热烈追求,希望自己的祖国能举贤用能,民富国强,完成统一大业。尽管自身遭受排斥打击, 仍毫不屈服,坚守高洁,独善其身。“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表明他为了国家兴盛,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决心。最后在国都被秦攻破,强国理想破灭的情况下,他以身殉国,投江自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他以自己的诗歌和行动,奏响了一曲惊天动地的爱国主义千古绝唱。屈原及其《离骚》诗中的这种爱国情怀,几千年来一直是鼓舞仁人志士保家卫国英勇奋斗的光辉旗帜。屈原本人也在1953年、即他逝世2230周年时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敬仰。北宋后期,金国大举侵宋,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被金国所俘,北宋大片江山被金军占领。南宋的许多仁人志士为收复失地,统一中原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他们的英勇壮举及创作的诗篇体现的爱国精神如日月光辉照耀中华大地。如岳飞在《满江红》中的诗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敌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是一首把对祖国的无限之爱与对敌人的切齿之恨这种情怀表达到了凌霄绝顶高度的爱国之诗。我们再看南宋爱国诗人陆游(1125年—1210年)写的二首诗。陆游青年时期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奸臣秦桧排挤而仕途不畅,任职低下,但他一生力举抗金北伐,统一中国。因而屡次遭受朝廷投降派的打击而罢官。他闲居乡下,卧病在床时仍思为国效力,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临死之前他仍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写下《示儿》诗一首,“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一位中下层官员终生不改爱国之志的情怀。南宋末期政治家,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对国家赤胆忠心,在元军大举南侵,强敌入境,南宋朝廷风雨飘摇的艰难状况下,仍组织义军与元英勇奋斗,他兵败被俘后,元朝许以高官厚禄劝他投降,他坚贞不屈,留下《过零丁洋》这一千古名诗后舍身就义。“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不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诗句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近代爱国女侠秋瑾诗“浊酒难消忧国泪"也充分表达了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民本情怀是中华诗词的重要内容

尊崇民众,爱民重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古往今来,这种 民本情怀在仁人志士的诗作中得到了充分反映。产生于距今四千多年前的《诗经》,收集的许多作品就体现出对普通民众遭受苦难的同情。如《诗经,小雅,鱼藻之什》收集的《何草不黄》记载了服役在异地的征夫生活及劳动的艰险辛劳,诗中有这么几句:“哀我征夫,独好匪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意为可悲我等出征者,不被当人如尘土。我们既非野牛又非虎,穿行旷野不停步。可悲我等出征者,白天黑夜忙辛苦,从而表达了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屈原看到他所处时代诸候国混战,民不聊生,因而在他的《离骚》诗中发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哀叹,表达了对遭受战争之苦的人民大众的深厚情感。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也充分表达了他的忧民情怀。杜甫(公元712至770年)所处的时代正是唐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时期,社会动乱,百姓艰辛,村甫对天下百姓的疾苦无比同情,“穷年忧黎元”。公元759年杜甫弃官飘泊西南,760年到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一座茅屋,不料到次年8月即被大风吹垮,至使自己无家可归。即使如此,他仍惦记着凄苦的百姓,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南宋爱国民族英雄李纲作《病牛》诗,借赞病牛抒发自己不惜遭受困苦也要报效天下百姓的爱民思想。“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坚韧顽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中华诗词中得到高度体现。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最早体现了这种敢于进取的民族精神。三国时期,曹操一心统一中国,他在《步出厦门行》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曹操写这首诗时己五十三岁,诗中表达了诗人不甘衰老,慷慨激昂,乐于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境界。陆游毕生不改抗金之志,“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充分表达了自己那种收复祖国失地,志灭金虏的雄伟气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是南宋号称“词中之龙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词中名句,充分表达了辛弃疾不畏强虏,敢于斗争,不驱敌寇不罢休的英武气概。辛亥革命时期,号称鉴湖女侠的秋瑾面对祖国被列强蹂躏,民族同胞水深火热的痛心局面,发誓要“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革命先烈夏明翰被敌人抓住就义前写绝命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我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充分表达了中华儿女为追求民族振兴,不怕牺牲,百战不挠的英雄气概。毛泽东“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金候奋起千钧桥,玉宇澄清万里埃”,这些诗句高度体现了顽强执着,刚毅勇敢,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还是一个以勤劳著称于世的民族。在当今世界各地,凡有华人生存的地方,华人们那种不畏困苦,珍惜时效,勤奋工作的作风,无不为当地民众所惊叹,有的地方甚至因华人的勤奋改变了当地的生产经商习俗既使当地人赞叹而又带嫉妒之感。中华民族的这种热爱劳动勤作不辍精神在历代文人雅士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反映。《诗经》中《周南,苤莒》篇描写了古代妇女们成群结队采摘苤莒(车前草)愉快欢乐的劳动情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观刈麦》诗,“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诗,“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南宋范成大的“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等诗句都描写了农民不畏辛苦、披星戴月的劳动场景,高度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奋进的优秀品格。    

 在中华诗词中还荡漾着坚持真理,崇尚正义,追求高格的中华精神的浩然之气。 屈原《离骚》“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一:能舍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意思是说我知道忠言直谏会招来横祸,但我不愿不说忠话直话,就算我死八回九回也不会改变。这几句诗最早体现了中华民族这种浩然气节。宋朝末年有位诗人画家郑思肖,一生对南宋情深意笃。元军南侵时,他赶到杭州叩宫门上疏皇帝,怒斥尸位素餐者恃权误国,提议革除弊政,抵抗元军。他长期客居报国寺。南宋被元 灭亡后,他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趙字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他长忆故国;号所南,坚持日常坐卧都向南背北。他喜欢画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朝土地已被元人掠夺。他作画《画菊》,在画上题诗“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诗人借赞美菊花宁愿在枝头含着芳香死去,也不愿为凛冽的北风吹落而陷入泥尘之中,抒发了诗人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不甘屈服于元朝贵族统治的爱国情怀。明朝民族英雄于谦有一首《石灰吟》诗,于谦(公元1398年至1457),他在地方为官既忠诚勤勉,又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以致颂声满道,1446年,他进京觐见皇帝时坚持不与别的官员一样向朝廷权臣王振献媚送礼,遭其党羽诬陷,下狱论死后因他履职的江西、山西、河南几省百姓官吏及一些藩王力请才得以免死复任。1449年,瓦刺军攻明,明英宗在北京土木堡 被俘,于谦力排朝廷南迁之议,请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并进而大败瓦刺军。使国家再一次避免了遭受蒙古贵族统治之害。此后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因英宗复避并遭奸臣石享等人诬陷下狱,于谦在狱中作绝命诗《石灰吟》。他借赞颂石灰抒发自己不畏强暴,坚守贞节的高尚情怀,“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请白在人间"。清郑板桥既是历史有名的画家,又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十年,为官清正,,愤世疾俗。他作画《竹石》并题诗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邪恶,坚持真理,追求高尚、高洁好修的崇高人格境界。元朝王冕画《墨梅》并在画上题诗“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表现了作者清高绝俗的高尚节操和淡泊名利的胸襟。

  历代有志之士为了追求人生的高尚境界,特别注重修身养性,远避陋习,淡化名利,宁静心态。这在他们的诗词中也充分得到反映。杜甫晚年流落四川时,正处“往时文采动人主,此日饥寒趋路旁”的凄苦状况,他作诗借赞美画马名师曹霸“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表达自己不慕荣禄,视功名利禄如浮云般淡薄的高尚情怀。“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这是《明儒学案,吴与弼日录》书中记叙明代思想家、教育家,诗人吴与弼的两句诗。吴与弼因家中无米下锅,只能向邻人借谷度日,同时也以这两句诗发表感叹。诗的大意是人在富贵时不要腐化享乐、忘乎所以,贫贱时要保持乐观之心,不要斤斤计较生活的不公,人有了这种思想境界,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英雄好汉。这诗表达了我中华精神一种高尚的思想境界和健康豁达的生活态度。


第二,中华诗词能教化社会 、育导人生。

由于中华诗词在思想境界上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在语言表达方面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所以中华诗词是最好的教化社会、导引人生的教材。诗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教传统源自儒家文化。“诗教”一词,始见于《礼记·经解》篇,“温柔敦厚,诗教也”,王船山在论及圣人与诗的关系时说:“圣人以《诗》教以荡涤及忠心,震其暮”,说明古人懂得通过诗词的阅读,欣赏和创作实践来实现对人生、对社会的教化,达到使人们大众丰富学识、修身养性、立志高洁、奋发进取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鲁迅先生的话:“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中华诗词是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所以以诗育人、以诗化人是中华诗教的功效所在。一些充满了家国情怀,高尚操守的诗人本身的感人事迹及他们诗中体现着高尚境界的精美诗句,是沁人心脾,感化灵魂提升读者精气神的最好精神食粮。如陆游诗:“位卑未敢忘忧国”。南宋英雄文天祥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罢休”。近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佳句及其他们的爱国事迹对于教育国人热爱祖国将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奇效。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晚清爱国英雄左宗棠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这是教育贤人志士关心民众的佳句。孟郊诗《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教育国人要孝敬父母的良言。李白诗“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鼓舞人民遇到困难时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是唐代政治家,书法家,颜体创始人颜真卿的《劝学诗》,这诗对教育青少年勤奋读书的意义多么巨大。安徽桐城有个六尺巷,清朝时期这里有个读书人张英在朝廷当了宰相。一天他收到家里来的一封急信,告之他家与邻居平民商人吴氏两家都在修房,吴家企图占据他家土地,要他修书给当地官员惩罚吴氏,使吴氏放弃企图  。张英便给家里回信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家里接到他的来信后,不仅不坚持原地界,反而后退三尺:吴氏知之深为感动,也后退三尺,于是形成了后来的六尺巷。此事在当地成为一诗化仇为友的佳话。在许多寺庙里供奉的佛祖像两边,经常可以看到雕刻着这样一副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世上可笑之人”,这是教育人们要有一种对世上不同物象的宽容大度和对一些不齿行为的轻蔑,是追求博大胸怀的体现。南岳山半山亭上有这么一幅对联;“循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欲登绝顶莫辞劳”,这更是鼓励世人要有不惧辛劳克难排险勇往直前的英勇气概。

第三是中华诗词能使人养性陶情,强身健体。 

首先诗能使人强身健体。医学界认为,影响人健康长寿与否取决于三个因素,心态、运动、饮食,。三项因素中,心态好不好占百分之五十至六十,运动占三十左右,饮食占二十左右。那么影响人的心态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那就是不断的满足感或成就感。人的某一方面的成就或满足能使人愉悦欢乐。这种欢乐心情使人的脑细胞活跃,血液循环加快,人的免疫力及体质得到增强,所以能使人健康长寿。然而人们对物质产品的满足是受客观物质条件制约的,因而时间上肯定是时有时无呈现出间断性。而对精神产品的满足或成就感相对减少对外界的依赖。因为这很多是通过自身个人活动可以获得。如绘画书法完全是作者个体可以凭借简易的铺助设备进行的活动,但当一幅作品完成,作者就会有成就感和满足感。写诗更是如此,写诗是作者的一种心理活动,它需要的是作者平常持之以恒的文化,知识、经验的积累及对自然对历史社会的细致观察和思考。真正写诗时并不需求什么物质条件。所以诗人情性所致即可出诗,诗成即有成就感满足感而获得幸福和快乐。有次我随同省政府招商团去东南亚招商,在普吉岛一餐馆中餐时供菜时断时续,有时甚至久等不致。团友们笑着要我吟诗作乐。我当即以筷子作诗,“小棒两只八寸长,碟盘扫尽显风光。休说此物根基浅,千古风流伴炎黄。”团友们不觉开怀大笑。这次去东南亚,十天写诗七十多首。后编成《南洋诗话》出版。在此之前曾去美国,十天写了一百零六首诗,这两次每天作诗十首左右,每天就有十来次成就感满足感。每一次的心态自然是乐不可言。这种满足感心态就如同商家赚了大钱、企业获得大订单、将军打了胜仗、钓翁钓到了大鱼同样感受快乐,人在这种不断的快乐中自然有好心态,所以诗人书法家画家长寿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我曾写诗一首揭示这种诗文可养寿的规律,“不问老天求寿长,哪如雅兴赋词章。诗中自有长生药,欲共仙翁伴玉皇”。诗既然能使人健康长寿,当然更能修身养性,这是指学诗写诗能陶冶情操。当人们移情于呤诗作对时,心中自然忘却了一切烦恼,也淡化了对权势金钱及富贵荣华的奢望,使人们的心情减少了浮躁变得更为宁静、更为淡定。诗人们在此种状态中创作的诗作,往往是抒发自己的雄伟志向,处世原则或对高尚人格的仰慕。这些诗句又成为鞭策人们积极奋斗或或抱忠守节的精神动力。


第四,中华诗词能提高国人的文学修养。

由于诗词作品要求简短精炼,规范用韵,及在布局谋篇,选词组句方面有严格的要求,古人形容写诗用词造句之难是:“吟要一个字,拈断数根须”(唐,卢延让)、“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经常读诗、品诗、写诗对于用词造句及作文水平的提高,意义非常重大。文化革命期间我读中学,看到许多文章喜欢引用毛泽东的诗,形容全国形势喜欢用“春风杨柳万千条,六億神州尽舜尧”,形容人民群众的干劲则用: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 ”。这些文章引用这些诗句后,显得生动大气,读来倍觉精神振奋。现在,我们许多党和国家领 导人,在一些会议讲话及外交场合中,都喜欢引用传统诗词,如温家宝几乎逢会必讲诗,江泽民也不例外。至于习近平主席讲话演说对传统诗词更是信手拈来。我体会在文章演讲中引用诗词警句,叙事能形象生动、神采飞扬、论述能画龙点晴、精辟深刻,起到高屋建瓴,纲举目张之效。现在很多人都喜欢书法绘画。其实真正有作为有影响的书法家是能诗能文能书的书家。中国书法史上成就显著的王羲之,颜真卿、欧阳淳、苏东坡、黄庭坚、米元章等哪个不是能诗能文呢?他们传世的作品大都是书写自己的诗词文稿书信作品!所以真正最有价值的的书法作品也是书家书写自己的诗文原作。关于绘画,最优秀的画作不在于色彩艳丽画面好看,而在于画有思想有灵魂有境界,一张画如果既在画面上体现这些特点,同时又配上一首突出画题思想的诗或名言警句,那就能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郑板桥、八大山人、齐白石等之所以成好画坛巨匠,就在于他们的作品有这种特色,他们的画不仅仅是画面悦目,其题款的诗文更能画龙点睛,画外有意,使人心有所获。今年秋天我曾画了一幅秋实图,画面上有螃蠏、秋菊,桔子这几样象征秋天收获的物品。我给画面配了这首诗,“勤则有报告君知,秋见蟹肥桔累枝。若要白发无悔恨,务须洒汗在春时”。此画配上这诗后,不仅仅使人看到了秋天丰收的景象,更告诉人们有付出才有收获。少壮必须努力,老大才有所成。从而达到了画外有境界的效果,提高了画的艺术冲击力。所以正如著名词学家施议对老先生说的,“诗词在我们中国多么重要啊。学诗立言。有了诗,就能掌握话语权”。

由于诗词文学涵养高,是最好的体现人的才情的文学形式,故古往今来有文化修养的人都喜欢赏诗写诗。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诗词又成了自古至今文学爱好者交朋结友的纽带。我国古代就出现了诗人定期聚会作诗咏吟的诗社。书圣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就是王羲之用书法记载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东晋高官在浙江绍兴举行诗会一事的书法作品。现在更风行诗人朋友组成微信群交流诗词甚至聚会活动的现象。通过诗词创作吟诵还能使人增进感情。三国时期,魏王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为王位继承而心生疥蒂。曹丕当了魏王后抓住曹植的一些行为小节问题欲治罪曹植。但又觉得理由不充分。曹丕便令曹植必须当他的面七步成诗,否则便重治其罪。曹植即诗曰:“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用以豆苗煮豆之理说明兄弟不应自相残杀从而深深感动了曹丕,曹丕放弃了治曹植罪的念头。

第五,中华诗词能振奋民族精神,催人奋进。

诗是诗人情怀灵魂的体现。古人云“诗者、志之听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既言志,更能振奋精神、催人奋进。正是这些承载着伟大中华精神的诗句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优秀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的生存振兴而前赴后继,顽强拼搏,文韬武略;从而成就了他们本人光前誉后的英名业绩,也推动了中华民族伟业的承接与发展!“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写的《夏日绝句》。李清照生活的年代、公元1127年正逢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宋徽、钦二帝被俘。赵宋王朝仓皇南逃。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也开始了飘泊无定的逃亡生活  。1128年,她们逃亡到了秦未汉初项羽被刘邦击败自杀的乌江,李清照浮想联翩,面对滔滔江水随口吟就了这首诗。诗中借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乌江自刎的典故讽刺南宋朝廷的投降逃跑主义,表达了希望抗战收复故土的爱国情怀。此诗鲜明而深刻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英雄。读之无不使人感到振聋发聩、大气回肠。千百年来,正是这种人生价值取向激励鞭策着炎黄子孙中的仁人志 士一代一代为国家民族的欣荣而顽强奋斗,于是就有了岳飞、李芾、文天祥、于谦、戚继光、史可法,杨靖宇等这些民族英雄光耀华夏青史。也正是这种价值观念无情地鞭挞着那些不顾甚至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败类小人如秦桧,汪精卫等,并把他们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自古英雄出少年。历史上的一些有志之士常常是少年立志、青春年华即为国家民族建立功勋,他们的事迹教诲着年轻人珍惜光阴,不虚度年华,早有成就。如汉乐府《长歌行》告诫年轻人“百川东到海,何时西复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是岳飞在他的《满江红》词中对自己要趁着年轻力壮报效国家、建功立业迫切心情的充分表达,也是他对普天下青壮之士的呼吁。明代诗人、书法家、画家文嘉的《明日歌》“明日复明目,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嗟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曰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诸君听我《明日歌》。

这是激励人们珍惜时间,抓住当前,脚踏实地为实现自身的宏伟目标而英勇奋斗的诗。古人这些诗作的精神对后世青年产生了深远影响。毛译东少年时就胸怀大志,他1910年16岁时不顾父亲反对,勇敢去出韶山赴东山书院求学时给父亲留诗一首,“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处处是青山”。他在东山书院读书后,又写了一首《咏蛙》诗,“独居池塘如虎踞,绿葫树下长精神,春天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这些诗激励着他为民族解放去英勇奋斗。1919年5月,年轻周恩来怀着一颗救国济世之心,决定出国求学,以求民族振兴之道,他作诗以抒发自己志向。,“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这里周恩来引用了达摩祖师面壁十年和爱国青年陈天华为国跳海的故事,表明自己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不惜久经磨难、甚至舍身取义,显示了他报效国家的决心之坚,立志之远。于右任先生诗:“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这充分表达了为人处世应对历史负责,以社稷苍生为重的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千百年来,正是古人这些名言警句所缊含的精神力量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奋发图强的巨大动力。

  如何认识中华诗词在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中的意义。过去,许多人认为诗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认为写诗填词仅是少数文化人或官员附庸风雅的事。当我们把诗词放到悠悠历史长河及社会的广宽领域来考察时,我们会感觉到我们过去对诗词在华夏文明中的巨大作用的认知还过于浅薄。毛泽东在淡到中华诗词的特征时指出,“旧体诗词源远流长,它要发展,要改造,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习近平主席在谈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时明确表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 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毛泽东、习近平这两段论述旗帜鲜明地说明了三点。一,古代经典诗词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是中华民族的标志。二,旧体诗词是中国化的凭证,冷落打压中华经典诗词就是去中国化,这是民族的悲哀。三,应把中华诗词这些经典嵌在代表着民族未来的学生的脑海里,也就是要在全民族中弘扬推广中华诗词。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说“每一个民族的最高凭证,是它自己产生的诗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传统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凭证。就中华诗词的社会作用而言,它对华夏文明的贡献在于它经典地集中地表达了中华民族精神,并通过自身的广泛传播滋润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为华夏伟业而奋斗不止,是今天中华文明取得丰硕成果的主要精神力量。在世界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区别于在历史上曾短暂辉煌的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文明而五千血脉相连,五千载豪雄承传,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千古流传的中华诗词对历代炎黄子孙产生的无与伦比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是中华诗词极大地提升了民族精神、故能使我华夏民族历经磨难而千古昂然立世。纵观当今世界的各种文学艺术形式,有谁能象中华诗词这样能以短少的语言、优美的韵律、深遂的思想境界来表达一种民族精神呢?有谁能象中华诗词这样易于记忆,流传不分尊卑贵贱引起共鸣并将其溶化于全民族的血液之中呢?没有了,中华诗词是千古一咏、举世一绝。所以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是中华民族之魂。这就是中华诗词的伟大力量及其无与伦比的价值所在。世事沧桑,近百年间,中华诗词虽曾遭受冷落,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现在中华诗词正以旺盛的生机证明了伟人毛泽东的一句名言,中华诗词一万年也打不倒。只要中华民族在,中华诗词就在。现在,我们正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我们当然要努力实现经济的振兴,但只有文化的强大才能使一个民族千古不衰,所以我们更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大力发展中华诗词。让中华诗词在中华文明之树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采。

   (文中配图为彭崇谷书法作品)


【责任编辑:(Top) 返回页面顶端